摘要: 不銹鋼反應釜是過程工業中至關重要的過程設備,在綜合各種研究成果與長期實踐的基礎上。研制了高溫高壓不銹鋼反應釜系統,并對各子系統進行了詳細分析。
引言
反應釜是一種過程設備,在化學、石油煉制、石油化工、能源、冶金、建材、造紙、食品、核能、生物技術以及醫藥衛生等工業領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。不銹鋼反應釜結構多樣,內部一般為高溫高壓,有劇烈的化學物理反應。為了滿足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的需要,本文研制了一套高溫高壓反應釜系統。
高溫高壓不銹鋼反應釜工藝要求
反應釜一般伴隨著各種化學反應,其內部狀態對 整個系統的影響非常大。本反應釜需要耐100MPa高壓,能承受1200℃高溫,為其配備相應的手動控制系統與遠程控制系統,對反應釜的溫度、壓力進行控 制。反應釜工藝過程如圖1所示。一般分為預熱、 升溫、恒溫和冷卻回收4個階段。其中預熱溫度θ1根據實際情況確定,恒溫階段溫度θ2是反應工藝的關鍵參數,對于產品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,所以提高恒溫階段的控制精度是提高產品質量的關鍵。
電磁感應加熱系統
把金屬圓柱體放在通有交流電的線圈中,盡管金屬圓柱不與線圈接觸,線圈本身的溫度也很低,但是圓 柱表面卻會被加熱到發紅,甚至熔化。這是由于電磁感應作用,在金屬柱中感生與線圈電流方向相反的渦流,在渦流的焦耳熱作用下,金屬自身發熱升溫。金屬 圓柱中的感生電流表面較強,在徑向從外到里按指數 函數方式減小,這種電流不均勻分布的現象,隨電流頻 率升高而趨顯著,如圖2所示。
為簡化電流計算,假定圖2(a)中斜線所示的電流全能折合成圖2(b)所示的按表面電流密度均勻分布的形式,則其電流分布帶的寬度δ可表示為:
其中:ρ為金屬的電阻率;ur為金屬的相對導磁率;f為電流頻率。
基于這樣的理論基礎,經過多次試驗,我們采用額定功率為14kw 的中頻電源提供電源,再用紫銅管繞制所需要的線圈產生磁場,構建電磁感應加熱系統。過程控制系統 過程控制系統由被控對象(反應釜溫度)、傳感器和變送器(熱電偶、傳感器、儀表)、控制裝置(控制器)、 執行器(繼電器)和控制閥(繼電器)等幾部分構成,如圖3所示。
控制策略
由于反應釜內部條件復雜,具有非線性、時變不確定性,難以建立精確的數學模型,應用常規PID控制器不能達到理想的控制效果,而且在實際生產現場,由于受到參數整定方法復雜的困擾,常規PID控制器參數往往整定不良、性能欠佳,對運行工況的適應性很差。在調試過程中,曾經多次出現強干擾的現象,當溫度在1200℃附近時,會突然引起很大的振蕩,系統的返回數據會突然降到零。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,會引起相關控制系統的誤操作,因而引起系統的振蕩,無法達到控制的目的?;谶@種情況,如果結合一定的人工智能做出判斷,將會給程序設計與策略制定帶來很大的方便,所以考慮引入積分環節,其目的主要是為了 消除靜差,提高控制精度。即采用一個先進的積分分離PID控制策略,具體實現過程如下:
①根據實際情況,人為設定閾值e>0;
②當P(f)>s,采用PD控制,可避免產生過大的很調,又使系統有較快的響應;
③當e(t)≤ε,采用PID控制,以保證系統的控制精度。
為控制成本,根據經驗ε取值見表1。
溫度區間(℃ ) | 0~500 | 500~700 | 700~1000 | 1000 |
ε | 2 | 3 | 6 | 10 |
經試驗證明,采用積分分離PID控制結合經驗取值的控制策略,其控制品質遠很過普通PID控制,特別是當系統有強干擾時,積分分離PID控制將能很好地去除干擾,得到較好的控制。圖4為普通PID溫度控制結果,圖5為采用積分分離PID之后的控制結果。
中頻電源與水電安裝
中頻電源在本系統中給電磁感應加熱系統提供高頻電源,其控制面板如圖6所示。
中頻電源由IGBT實現調頻,其功率可調,較高可達14.7 kW,考慮到高溫高壓反應釜的危險性,設計了遠程開關;為了直觀地看到各種參數,中頻電源帶有LED顯示屏,可顯示電壓、電流和功率;為了保證中頻電源的工作條件和安全,設置有10個報警燈及蜂鳴器,只要中頻電源的任何一個工作條件不符合,蜂鳴器就報警,方便了人工的監控,也增強了整個系統的安全性。由于中頻電源的要求高,研發成本高,而市場上又有成熟的產品,本中頻電源按照工作要求訂制。
中頻電源需要配套水冷系統,反應釜的紫銅管也需要水冷保護,以防止紫銅燒化,整個反應釜的水電系統如圖7所示。
操作界面
高溫高壓反應釜配備遠程上位機專門操作,可對反應釜的實時狀態及期間狀態進行監控與記錄。運用高級語言可以編寫出各種界面,但是在儀器儀表行業, 在不需要很高要求的前提下,可以用abVIEW方便地編寫出簡潔大方的操作界面,如圖8所示。
結語
本文在綜合了包括壓力容器、過程控制以及材料科學等相關研究的成果之上,通過長期實踐探索,研制出了一套高溫高壓反應釜系統。在特種裝備的設計中做了一些小的嘗試,包括在強干擾環境中采用的先進PID控制策略和在放氧化環境中采用新的結構。 這是一個多學科交織在一起的研究,對于高溫高壓的實踐應用是一次非常有效的探索。